重点就在于,你要让当事人觉得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、合理的,是可以被接纳的,你是理解他的。
所以,下面这两句话,坚决不能说:“这点小事至于吗?”“别难过了,想开点。”
对方当时所需要的,是你的理解,所以你可以说:
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,换作是我也会这样。”
“你现在的感受是合理的,我理解。”
小A的妈妈因为退休后生活空虚,常常抱怨家人不关心她。
小A一开始总说:“您别想那么多,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不行吗?”结果妈妈更生气。
后来,小A改口说:“妈,我知道您突然闲下来不适应,心里肯定空落落的。”妈妈的情绪反而缓和了许多。
2、倾听比说教更重要(“你愿意跟我说说吗?”)
人在情绪低落时,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建议,而是被听见、被看见。倾诉本身就能缓解压力。
所以,不可以说:
“你应该这样做……”
“我早就跟你说过……”
别说教、别建议,当个倾听者:
“你愿意跟我聊聊发生了什么吗?”
“我在听,你慢慢说。”
美剧《我们这一天》中,父亲杰克在儿子情绪崩溃时,没有直接给建议,而是安静地坐在他身边,说:“你可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,我会一直在这里。”
这种陪伴式的倾听,往往比任何道理都有效。
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,大多数人会在倾诉的过程中自己找到答案,而不是被别人“教育”明白。
3、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(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)
人类的皮肤接触会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(一种让人感到安全和温暖的激素),从而缓解焦虑和愤怒。
比如:
伴侣吵架后,一个拥抱比争论对错更有效。
孩子哭闹时,轻轻抚摸后背比吼叫更能让他平静。
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,让两组人分别用语言安慰和肢体接触(如轻拍肩膀)来安抚焦虑的人,结果发现,后者的情绪恢复更快。
就像《心灵捕手》中所说的,“有时候,人们需要的不是建议,而只是一只愿意握住他们的手。”
4、帮助对方找回掌控感(“你觉得怎么做会好一点?”)
情绪失控往往伴随着“无助感”,而让人重新感到“自己能做点什么”,会迅速降低焦虑。
所以,你不要去帮对方解决问题,如:“你别管了,我来处理。” (剥夺对方的掌控感)
而是帮助对方自己去解决问题,如:
“你觉得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情况变好?”
“你需要我陪你一起想办法吗?”
小李因为工作压力大,整天闷闷不乐。
他的妻子没有直接给建议,而是问:“你觉得哪些事情让你最困扰?我们可以一起梳理一下。”小李开始主动分析问题,情绪也逐渐稳定。
5、用未来希望感冲淡当下痛苦(“我们一定能熬过去的”)
当人陷入负面情绪时,大脑会放大眼前的困境,而忽略未来的可能性。帮助对方看到“曙光”,能有效缓解绝望感。
你可以跟对方说:
“虽然现在很难,但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。”
“以前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后来不都解决了吗?”
人需要“希望感”来对抗痛苦,哪怕是一点点光,都能让人有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安抚的本质是“陪伴”,而不是“解决”。
很多人误以为,安抚情绪就是要帮对方“解决问题”,但其实,情绪安抚的核心是“陪伴”和“共情”。
有时候,一句“我懂”“我在”“我们一起想办法”,比任何建议都更有力量。
最好的安慰不是让对方立刻快乐,而是让他知道:你不必独自承受这一切,我在这里。
好啦,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